【法鼓山所推動的禮儀環保之一】
任何一種習俗的形成,均有其時代背景因素及社會環境影響,中國文化源溯儒家思想,注重慎終追遠及克盡孝道,實乃為我國民族優良文化傳統,但在喪葬禮儀方面,許多禮俗已漸趨不合時宜,和現代文明脫節,甚至相互抵觸。當無常來臨時,往生者既已無機會有所主張,其家屬又多半無所措足而盲從古老又不適宜之習俗;少數人雖有心以莊嚴、適宜之儀式來安排往生者之後事,卻又不知從何著手,故絕大多數的喪葬儀典形式,除了流於表面排場喧鬧,實際上並未賦予亡者應有之尊嚴,也未能施予生者適當安慰。
因此,我們希望共同響應推動正信的佛化奠祭,改善社會不合時宜之習俗,提昇生活品質,符合現代人生活需求。
佛化葬儀之原則
佛教是理性信仰,也是一種生命教育,故在處理親友往生事宜上,應以惜福、培福、造福為原則,所作儀式及內容,亦以幫助亡者往生善處為重點。
(一)冥陽兩利、淨化人心:
以亡者尊嚴為重,強調親友參與、是冥陽兩利的佛事,非毫無根據、無意義的儀式。
(二)簡樸、莊嚴、隆重:
以「誦經念佛」為主體的佛事,簡單隆重。勿鋪張浪費,懇辭花圈、罐頭塔,五子哭墓、花車表演、西樂隊演奏等,不但擾人更破壞喪禮肅穆氣氛,應該禁止。
(三)環保、節(潔)葬:
不以焚燒方式處理亡者衣物或輓聯,以免污染空氣、造成浪費,可回收利用或布施出去。遺體處理應朝減少環境負擔為主,如火葬或「環保自然葬」(灑葬、樹葬、海葬…)。
(四)方便自在:
以生者的祝福代替過往不合時宜的儀式及繁文縟節,日日都是好日,心無罣礙,無罣礙故,無有恐怖。
(五)利益眾生:
家屬親友需斷絕酒肉葷腥,可將多餘之奠儀或省下之開銷替亡者布施,作公益慈善或弘法利生用途。
(佛化葬儀因免除過往無意義儀式及開銷,故喪葬費用往往比傳統儀式更為儉約)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