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一世紀的人類文明,應該配合環保的理念,改善傳統的殯葬方式。」十多年前,創辦人聖嚴師父對於地狹人稠的臺灣,提出推行環保自然葬的迫切性,希望人們能改變衝擊生存空間的生死觀念,讓所有的活人及亡者,都能永續享用大好的自然環境。
爾後,法鼓山率風氣之先,成立全臺第一處植存專區「金山環保生命園區」,於二○○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正式啟用。「山上的環保生命園區是開創臺灣殯葬史新的一頁,但盼骨灰植存的觀念,能獲更多地方響應支持。」啟用當天,住院中的聖嚴師父不克出席,特地在《美好的晚年》書中,口述對生命園區啟用的欣慰。
啟用十年,師父身教帶動植存
金山環保生命園區邁入啟用第十五年,回想當年師父永續大地資源、推廣環保自然葬的願心,有如初始的一滴水,十年間,隨著法鼓山持續倡導心靈、禮儀、生活、自然四種環保,以及國人環保意識提昇、傳統生死觀念漸次轉變,逐步泛起了一圈又一圈的漣漪。前副總統李元簇先生伉儷、中央研究院院士李亦園先生、法鼓文理學院前副校長杜正民教授、作家曹又方女士等各界人士,身後都選擇植存於生命園區,引發社會大眾的關注與響應。
這當中影響最大的,是二○○九年,聖嚴師父以身為教,捨報後植存於生命園區,親自示範了一堂放下色身執著、回歸自然的生命教育課,更直接帶動人們響應環保自然葬。那年,生命園區的植存人數從前一年(二○○八)的二百多人,增長了三倍以上,此後申請植存的民眾,年年成長,截至今年十月中旬,已有五千五百七十人申請植存;影響所及,臺灣各地成立環保自然葬的地區,也逐漸增加。
讓色身化為春泥,是每位植存者以行動實踐守護大地、永續資源的智慧與慈悲;而園區內不建塔、不立碑、不記名,沒有宗教儀式,也讓活著的人們直接感受生命存在的精神和價值。八年前,媒體工作者陳珮琦的父親植存在生命園區,每逢父親往生日、清明節,乃至任何想念的時候,她便到生命園區走一走。雖然沒有香燭、供品,沒有祭拜儀式,對父親的感恩和思念「滿滿在心中,不會局限在表面形式」。
生命園區主任鄭文烈表示,早年,許多民眾前來緬懷親友,仍不免俗地帶著鮮花或往生者喜愛的物品。透過園區義工的引導和分享,近年來,大眾逐漸轉化觀念,藉由參訪法鼓山園區、禮佛、祈願,在清淨莊嚴的時空環境中,將內心的思念和情感沉澱下來,將有形的紀念,化為無限的祝福。
生死教育,轉化傳統死亡觀念
有如生命教育的自然教室,生命園區讓許多參與親人植存的民眾,明白死亡只是無盡生命中的一段過程,進而走出對死亡的恐懼,甚至生前便做好植存的決定。
學佛多年的臺中信眾陳澐琪,早在生命園區啟用之初,母親即遷葬植存。四年前,她的父親罹患重病,把握父女倆相處的每個時光,她與父親分享聖嚴師父的故事,以及佛教的生死觀。出身農家的父親深有所感,在生命最後三個月,不僅到寶雲寺皈依三寶、精勤念佛,還交代要植存。「父親告訴我,他先去西方等我,臨終時會來拉我一把。」陳澐琪笑著說,自己和同修黃演達已經和孩子說好,「未來身後,我們也同樣要植存在生命園區。」
簡約莊嚴、不落形式、回歸本來面目的生命園區,讓人們不再懼怕死亡,而能勇於認識死亡,坦然面對生命的本質。也因此,生命園區成立十年來的歷程,象徵的不僅是法鼓山「四環」理念的實踐,也讓人看見千百年來對生死教育的觀念,正如同師父當年的期許,朝著永續美好的方向提昇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