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6月9日 星期四

以抄經取代燒紙錢---冥陽兩利,既環保又能表達心意

以抄經取代燒紙錢---冥陽兩利,既環保又能表達心意

寫經的目的在於個人自我修行、亦能回向親友眾生,得到身心安吉之祈福心願。最受大眾喜愛的寫經經文即《般若心經》。據佛經上記載,唸誦般若心經的功德,不亞於念誦六百卷的《大般若經》,且寫經之功德在諸多佛經經典中,一再的被提及,言其諸勝功德遠優於造塔供佛,寫經的好處極不可思議。  

眾所皆知,佛教中以《大般若經》為大乘佛教中最古老、最重要的經典,《般若心經》即是將此經典濃縮成最精簡的佛教根本思想,若是能透過抄寫並敬誦《般若心經》,而透悟佛教根本思想,開啟智慧,自覺而覺他,自度而度人,而獲圓滿之覺行、利益眾生,乃是此寫經活動最終之目的。

抄寫佛經等於向佛學習,向覺者學習,藉著抄經,安頓自心,一步一步向佛的境界邁進,亦即向著自己開智慧、覺悟生命宇宙真諦之道邁進。寫經或抄誦佛經,是佛教修行法門之一,其最大的功效在於『禪定』功夫的養成,而非止於功德的福報。『禪定』是貫徹修行的第一入門功夫,藉由『禪定』而生『智慧』;透過日常生活的實踐努力,精進於『禪定』的功夫,以抄經和寫經功夫入於定而成於『慧』,是佛教徒乃至一般信眾實踐並修行智慧法門的首要入門功夫。

2022年6月8日 星期三

天上人間的擺渡者--- 一個禮儀師的喃喃絮語

天上人間的擺渡者--- 一個禮儀師的喃喃絮語

拉開序幕

作者湯瑪斯用詩人的筆描繪他的殯葬業工作及其心得感想,藉由西方同業的省思,反照當前我們的工作場域,頗有呼應之處,以下就以「主題」方式做心得發揮。

葬禮---活著的家屬,為逝世的親人表達追思的一種安慰

湯瑪斯寫道:「葬禮是藉由照顧死者來服務生者」,想來不錯,一個葬禮辦的好或不好,死者無法表示意見,他躺在棺材裡。葬禮的儀式,傷心的親屬,來緬懷及憑弔的友人,一切都環繞著他,為他舉辦。轉念想之,似乎又跟他全然無關,他的靈魂已去,飄升天堂墮入地獄或幽浮人間,在六道中徘徊反覆,在那兒的不過是人形肉塊罷了。「人形肉塊」,彷彿心照不宣的密語,告別式的在場諸位也許都閃過這樣的一念:那兒的「他」已成「它」,留下的只有漸漸模糊的往事。

生前(往生)規劃意願書

 感恩王師兄撰文,菩提林修訂

往生規劃意願書

本人   OOO   預立往生規劃的意願書,並委託菩提林佛教禮儀進行往生規劃執行的相關事宜,請負責安排我身後事宜的家人,按照本人的意願,進行我身後事的規劃與辦理。

*備註:本意願書,係依照殯葬管理條例第四五條之規範執行。

條例本文:成年人且有行為能力者得於生前就其死亡後之殯葬事宜,預立遺囑或以填具意願書之形式表示之。死者生前曾為前項之遺囑或意願書者,其家屬或承辦其殯葬事宜者應予尊重。

(一)臨終之際

流程概述:

    本人已簽署器官捐贈書,若臨命終時,若情況允許,則做器官捐贈。請幫忙我助念,以法鼓山佛教禮儀的臨終關懷為基礎進行,若能有法師或是助念團善緣,請代為聯繫協助我憶念功德,迎向光明。

 往生七日之內,請修諸善功德迴向給我,助我往向善趣。

重點提要:

1.希望是在,醫院往生  自宅

2.無需設立靈位,或於寺院隨喜共修迴向。

3.希望穿著日常衣服

2022年6月7日 星期二

無論發生什麼事,都要這樣想...

【無論發生什麼事,都要這樣想...】    

堪忍尊者

寂天菩薩在《菩薩行論》中闡釋,如果問題是能解決的,就不需要為它煩惱,更沒有理由為它氣憤頹喪。如果問題是無法改變的,就更沒必要為它不快樂或不高興。也就是說,不管發生什麼事,都沒有理由生氣或沮喪。

無論發生什麼事,總是思維著“這是好的,有利的情境。”舉例來說,在某人被毒蛇咬傷時,為去除毒素把傷口附近的皮肉割除」雖然很痛,但是卻有助益,因為這樣做可以保住生命,所以是有利無害的。根據西藏醫學的理論,當病毒發散出來時,通常表示病情有了進步。雖仍是病痛,但因病毒已由體內散發出來,不再駐留在體內日益滋長蔓延,因此被視為是好現象。把來自人或物的傷害視為困擾,有極大的缺失。反覆思維自己在這輩子所會遭遇過的問題,並思維視之為困難的結果。然後生起一種強烈的動機,下定決心“從現在起,無論我將面對什麼困難。我將會視它們為有利的。”

具有這種無畏、肯定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。秉持這種堅強的念頭,試著訓練自己的心,直到能像經驗豐富的馴馬師一般一縱使漫不經心,也可毫不費力的駕馭馬兒,不論馬兒如何奔騰,也不會摔下或危害到自己的生命。馴馬師之所以能巧妙的駕馭,是因為他的身體可以隨馬兒奔騰的方式自然的回應。同樣的,無論遇到什麼淒慘的境況或障礙,應該立刻毫不費力的視它們為有利的。歡喜問題的念頭應該像喜歡霜淇淋或音樂的念頭般自然生想。就如酷愛音樂的人聽到音樂時,歡喜的念頭會自然地生起,不需考慮任何理由。

遇到逆境時,若能自動的將它視為好的,就能喜樂。即使面對批評、貧窮、困難、病痛、或死亡時,內心絲毫不受干擾,仍然喜樂常在;你將毫不費力、自然地明瞭困難的益處,而越能明瞭困難益處,就越能喜樂地經歷人生中的困難。經由訓練自心,且養成不把問題視為困難,那麼就算遇到身心上的大困難,也會變得容易忍受,並能安然渡過,問題變成喜樂的,如棉花般,輕盈且柔軟。

2022年6月6日 星期一

得破本來無

 得破本來,拿起放下不執空

【你我都是輪回中的“演員”,入戲別太深】

一位年輕的曲藝學徒跟著師父學藝,到過很多地方演出,演帝王將相、演才子商人, 戲裡跌宕起伏的愛恨情仇、生離死別,臺上的他全情投入,台下的觀眾如癡如醉、陪著流淚......

但是入戲太深的他,常常人戲不分,戲散場了,他卻走不出來。沉浸在角色的情緒中難以自拔,常常活在劇情裡、活在角色中,現實的生活受到極大影響,他為此痛苦不堪。


[得破]

夢裡不知身是客。

後來,師父給了他第一個忠告:要看得破,放得下,不要跟人搶“道具”。

從此,他演戲的時候常常提醒自己這是舞臺,不是真實的,要把自己和角色分開來。心理上是好多了,但他卻不能像以前那樣融入角色,和其他演員的配合也不那麼自然融洽。得不到觀眾的叫好,上臺的機會越來越少,他的生活陷入困頓。


[拿得起]

行雲流水 無滯無礙。

這時,師父給了他第二個忠告:放得下,也要拿得起,才會有一碗飯吃。

此後,在生活中,他總是做一個旁觀者,觀察各行各業的人,細微的小動作、神情,裡頭藏著的是各自過往的人生經歷。在台下,他就是一個旁觀者。上了台,他把自己代入其中,扮帝王立即帶上幾分威嚴氣勢,演落難才子,落魄中仍有風骨......上臺拿起,下臺放下,行水流水、無滯無礙。終於,他成了一代名角。


[本來無]

何處惹塵埃。

此時的師父已是風燭殘年,臨終前他告訴徒弟,“其實,一切本來就不是你的,所以也談不上什麼要放下的”。


[輪回中的演員]

雖然,這是一個故事,但是在這個名叫輪回的“舞臺”上,我們何嘗不是演員。扮演著各種角色,夢裡不知身是客,全情的投入,恩怨情仇、相愛相殺......


[拿得起還要看得破]

每個人的一生都有過很多的“身份標籤”,子女、學生、下屬、領導、父母、丈夫、妻子、朋友、老師、專家......每一重身份,都有不同的“人設”,久而久之,有的人難免入戲太深。

例如,為人子女的,切勿將依賴父母的習慣帶到職場,否則就成了處處需要呵護的“巨嬰”;身為領導、師長、專家的,大可不必時時端著架子,在父母家人面前不妨做回孩子。

再往深一層看,有的人從小就被灌輸,一定要成為“人上人”。於是,為了做一個“成功人士”,有的不擇手段,有的讓自己淪為一架只知賺錢的機器,不但沒能達到所謂的“目標”,更是往往身心俱疲。

“天地大舞臺,人人是戲子,演戲與看戲,莫起貪嗔癡”。要做到“演戲、看戲、不入戲”,確實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。入戲太深的人們,沒有看清,又或不願意看清,我們本是這人間的過客,那些與我們配戲的家親眷屬、恩怨仇敵,其實也是輪回中的“演員”。

這一世兩手空空地來,兩手空空地去,一切本來就都不是我們的,別把這世間的事看得太過真實。何必在虛幻不實的名利情仇和愛恨中翻湧,生起種種貪嗔癡,造做下種種不善業,反而使自己在無休止的輪回中遭遇果報。

休得爭強來鬥勝,百年渾是戲文場,頃刻一聲鑼鼓歇,不知何處是家鄉。看清我們本是輪回中的“演員”,很多日常糾結、糟心的事也就更容易放下了,也更知道這一世有所為、有所不為。不會因眼前的一點成就,錯誤地消耗自己的福報,盲目地積累不善的業力。


[放下了也要拿得起]

但是,很多人說著“放下了”,卻往往走向另一個極端——反正人生最後還是一場空,所以什麼都別做了。就好比故事中的那個演員,無法融入角色。


確實,人生一場什麼都帶不走,但這個過程中產生的一樣東西卻是真正屬於自己的,並且跨越生死,那就是——業力!“萬般帶不走,唯有業隨身”,如何用好這寶貴的一生,借假修真,借這如夢一場的人生,修好自己的因果,把握住解脫輪回的契機,這是放下之後,還得要拿起的。

例如,我們精進於工作,不是為了追求名和利,而是利用工作的機會利益大眾,以自己正當的勞動所得給予父母家人生活的保障,依據自己的能力供養三寶或是參與一些弘揚正法的事。佛法說,上報四重恩,這就是報父母恩、報眾生恩、報國家恩、報三寶恩,在這個過程裡為自己修福、修慧、修解脫之因。

這樣做還有一個更容易看得見的好處,此時精進工作的意義就不在於能否升職加薪、能否獲得名望了。畢竟能夠取得世俗意義上“功成名就”的只能是少數人,若以此為衡量標準,99%以上的人會被失敗感挫傷。而現在,能夠贍養家人、利益大眾、問心無愧、累積解脫資糧,這樣的人生就是值得的,就是成功的。


看得破生命六道輪回的真相

放得下虛幻不實的名利情仇

拿得起“借假修真”的功夫


人生一場,就要這樣

別把人生當真

【別把人生當真】    

淨界法師

空性的智慧,它是一心三觀的前方便。一個人沒有經過空性智慧的教育,你很難悟入一心三觀。一心三觀的特點,還不在於三觀,而在一心。我們現在達到一心很難,就是說你的心動得太厲害,攀緣太厲害,我們現在是多心。就是說,一心三觀在於把心收回來。一心三觀的特點就是說,你要改造生命,要找到生命的開關,生命是有開關的。

所以它把生命濃縮,把整個五蘊、十二處、十八界,這個五蘊身心世界,慢慢濃縮到一念心性,它認為這個就是生命的開關。你碰到什麼事情,不要向外求,你只要安住清淨心、菩提願,你就有無量的未來的可能性,安住清淨心,離相清淨,然後菩提願成就功德,你要有成就功德的希望。但是安住一念心性很難,因為我們的心喜歡攀緣。

假設沒有經過空觀的法水洗滌,就很難入一心。這個時候,佛陀就講空性的道理了。佛陀說,“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”,為什麼要講空觀呢?

因為你的攀緣的病根,來自于你認為人生有所得,這是一個嚴重問題。我們對生命有很多的錯覺,但是最根本、最嚴重的錯覺,就是我們把人生當真。就像一個人做夢,夢裡面看到很多的珍寶,看到很多的事情,他會去追求。但是這個夢境結束時,他又到另外一個夢去了,前一個夢就消失了,又變成一個夢,他又重新地追求。

所以我們不可能從每一次生命當中去得到教訓。就是說,我們為什麼會不斷地攀緣,一直到死之前還在攀緣?因為我們總是希望能夠從人生得到一點東西,認為它是真實的。所以佛陀就出世了,告訴你說,“因緣和合,虛妄有生。因緣別離,虛妄名滅”,佛陀要你從因緣看進去,就是人生是一種因緣的開合。你為什麼來到人世間呢?因為你過去有很多因緣聚集在一起,啪!“因緣和合,虛妄有生。”

2022年6月3日 星期五

正信的佛教禮儀(殯葬)

 【法鼓山所推動的禮儀環保之一】

任何一種習俗的形成,均有其時代背景因素及社會環境影響,中國文化源溯儒家思想,注重慎終追遠及克盡孝道,實乃為我國民族優良文化傳統,但在喪葬禮儀方面,許多禮俗已漸趨不合時宜,和現代文明脫節,甚至相互抵觸。當無常來臨時,往生者既已無機會有所主張,其家屬又多半無所措足而盲從古老又不適宜之習俗;少數人雖有心以莊嚴、適宜之儀式來安排往生者之後事,卻又不知從何著手,故絕大多數的喪葬儀典形式,除了流於表面排場喧鬧,實際上並未賦予亡者應有之尊嚴,也未能施予生者適當安慰。
因此,我們希望共同響應推動正信的佛化奠祭,改善社會不合時宜之習俗,提昇生活品質,符合現代人生活需求。

佛化葬儀之原則

佛教是理性信仰,也是一種生命教育,故在處理親友往生事宜上,應以惜福、培福、造福為原則,所作儀式及內容,亦以幫助亡者往生善處為重點。
(一)冥陽兩利、淨化人心:
以亡者尊嚴為重,強調親友參與、是冥陽兩利的佛事,非毫無根據、無意義的儀式。
(二)簡樸、莊嚴、隆重:
以「誦經念佛」為主體的佛事,簡單隆重。勿鋪張浪費,懇辭花圈、罐頭塔,五子哭墓、花車表演、西樂隊演奏等,不但擾人更破壞喪禮肅穆氣氛,應該禁止。
(三)環保、節(潔)葬:
不以焚燒方式處理亡者衣物或輓聯,以免污染空氣、造成浪費,可回收利用或布施出去。遺體處理應朝減少環境負擔為主,如火葬或「環保自然葬」(灑葬、樹葬、海葬…)。
(四)方便自在:
以生者的祝福代替過往不合時宜的儀式及繁文縟節,日日都是好日,心無罣礙,無罣礙故,無有恐怖。
(五)利益眾生:
家屬親友需斷絕酒肉葷腥,可將多餘之奠儀或省下之開銷替亡者布施,作公益慈善或弘法利生用途。
(佛化葬儀因免除過往無意義儀式及開銷,故喪葬費用往往比傳統儀式更為儉約)。

行深0602

 開悟

苦是開悟之始

在兩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還是太子的時候,他觀察到人類生、老、病、死的種種現象,有人生而貧窮、波折,有人生而富有、如意;有人步入衰老無依,有人常年病中掙扎,最後難免一死。佛陀在觀察人生種種苦相之後,終於發現「苦」是人生普遍的現象,精神上或生理上的痛苦都是普遍而無法避免的。於是他開始探討生命的變化及人生的「苦」,想要尋求宇宙人生的真實。

2022年6月2日 星期四

環保自然葬---法鼓山「環保生命園區」

 二十一世紀的人類文明,應該配合環保的理念,改善傳統的殯葬方式。」十多年前,創辦人聖嚴師父對於地狹人稠的臺灣,提出推行環保自然葬的迫切性,希望人們能改變衝擊生存空間的生死觀念,讓所有的活人及亡者,都能永續享用大好的自然環境。

爾後,法鼓山率風氣之先,成立全臺第一處植存專區「金山環保生命園區」,於二○○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正式啟用。「山上的環保生命園區是開創臺灣殯葬史新的一頁,但盼骨灰植存的觀念,能獲更多地方響應支持。」啟用當天,住院中的聖嚴師父不克出席,特地在《美好的晚年》書中,口述對生命園區啟用的欣慰。

正念安住,疫情下的平安方

 『“正念如實照見”本來是一件極其簡單的事情,但是它難在什麽地方呢?難在『心』的執取,就是我們的心對各種『特殊境界』的執取,這裡面隱含了,“我跟別人是不同的”,“我比別人高明”,我有靈通力,我有天眼能看到無形的,這樣都隱含著“我才是那個受到神佛挑選的人”……然而,這個東西是整個正念禪修中最難放掉的。』

正念禪修靜坐的目的是:“如實照見身心的實相”。

什麼是“如實照見身心的實相”?

2022年6月1日 星期三

為摯愛的人超度---生死兩相安

「你明白超度是怎麼回事嗎?超度是在超度那個去做超度的人,

好像在繞口令,但事實就是如此。」


如果你的一個親近的人死了,你想像他在地獄裡受罪,

你想像他在那個四度空間裡過著不好的生活,你想像他此刻正在痛苦。

你想像他在地獄裡受罪,到底誰在地獄裡受罪?

其實可能是你自己。


你想像他在那個世界裏過著不好的生活,到底誰在過著不好的生活?

你想像他此刻正在痛苦,到底誰正在痛苦?當你那樣想時,那個念頭是你的!

因此,當你覺得別人在受苦、在過不好的日子,實質是你自己在那樣。

你永遠不可能真正知道另一個人的感受,即使你想了再想,那最終還是你自己的感受。

因此,當你覺得別人的日子不好過時,真相是你自己的日子不好過。

你只是把自己的難過「投射」到那人身上而已。

超度亡靈——實質是平息

超度自己痛苦之心——的一種方法

安心---來自專業及態度

何謂專業 何謂專業?專業即是:專精明白作業之真髓,亦即是一切行為動作之根基!因此,人類眾生從學習開始,一切之行為動作皆是由學習而得來,正是一步一腳一個印,每一步都是學習之過程,而在於過程之經歷中,累積了不同之資糧,來轉化成為己身之經驗。 因此,專業知識之形成,奠基於態度之呈現;若...